跳到主要内容

一隅微光

· 阅读需 4 分钟
Lixx
软件开发工程师

公司的人造灯光充斥着方格间,均匀而无偏倚地照亮每一个角落。我坐在办公桌前,面前的屏幕上,是刚刚搭建好的网站界面。它简洁,高效,内容的组织清晰得近乎完美。手指轻触鼠标,感受着那份虚拟界面的冰冷触感,内心却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与茫然交织的情绪。

这份情绪,源自我目光所及的一切:那些缜密的文档架构,那些流畅的文字叙述,甚至连每个模块的合理排列——它们绝大部分都由AI辅助生成。我像一位指挥家,只需给出方向与节奏,一个无形而巨大的乐队便奏响了宏大的乐章。那份效率与能力,一度让我惊叹,如今,却只留下了一种淡然的虚浮感。

我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,落在手机屏幕上,微信读书的界面正停留在《图解大模型:生成式AI原理与实战》的最后一章。指尖轻滑,电子屏幕上,文字依然清晰。这本书,我在通勤路上,在碎片时间里,一点点地啃噬,试图从原理层面去理解这个数字时代的庞然大物是如何运作,为何它能如此轻易地模仿、甚至超越人类在某些领域的“创造”。我近乎贪婪地吸收着这些信息,试图通过理解它的底层逻辑,来消解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确定。

我曾沉浸在将传统工作流程借助AI提效的兴奋中,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。那些曾耗费大量精力的枯燥环节,如今被智能工具轻松化解,就像是获得了某个额外的维度,让时间变得宽裕,让思维变得更具延展性。但这份便捷背后,逐渐浮现出一种潜藏的虚无。当我的指令能轻易生成一篇看似完善的报告,一个看似周全的方案时,我开始反思,那些曾被我视为“产出”的价值,是否正在被重新定义?我的思考,我的独特性,又将如何在这片高度智能的“沃土”中寻得安放之处?

这种虚无并非尖锐的冲突,更像是一种平缓的潮汐,悄无声息地漫过心田。它让我感到自己的专业壁垒在被消解,个人的印记在被稀释。仿佛周遭的一切,包括工作内容、信息获取,甚至思维模式,都在被看不见的AI浪潮所润湿、渗透。我并不感到恐惧,只是一种深刻的、内敛的自我审视。

阅读《图解大模型》的过程,也像是一场与这种虚无感的对话。我试图从原理层面去理解它,去寻觅那些看似深奥的字节跳动中蕴含的“智慧”。这不只是为了“顺应潮流”,更是为了在变幻莫测的数字世界中,寻得一份更为坚实的立足点。它告诉我AI的边界,也启示着人类自身的核心价值。或许,真正的“实战”并非仅仅是掌握工具,更是学会在工具洪流中,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。

我仍会继续深入了解和使用AI,因为它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我不再试图去对抗或逃避,而是选择以一种平静而好奇的心态去靠近它,去掌握它。我知道,这趟航程充满未知,但我相信,在每一次与AI的互动中,在每一次对它能力的惊叹中,我都能更清晰地洞察到自己的位置,以及那些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、属于人类的、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与直觉。

公司的人造灯光依旧明亮,均匀地洒落在办公桌上。退出微信读书,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安宁。未来的路,或许是与AI并行而驰,我仍有许多需要探索和思考。但至少此刻,我不再浮躁,而是以一种更为坦然的姿态,面对这全新的时代。

此刻我写下的这些文字,对AI的迷茫与平静,对知识的渴望与思考,也承载着一份复杂的情绪。但我想,更值得玩味的是,你现在所阅读的这篇日记,它全部的文字,也正是在AI的协助下,才得以呈现在你的眼前。我只是提供了寥寥几个提示词,其余的,都由它完成。